一场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的“大棋”,正在申城落子。这盘棋的关键中金策略,在于区域的均衡。如何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布局,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服务;如何筑牢基层根基,让医卫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9月24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关于推进本市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12个部门到会应询,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科委、市教委、市人社局、市数据局、市医保局、申康中心等负责人回答了委员的询问。
如何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
截至2024年末,本市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为7.82张,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设定的7.5张目标。不过,区域间差距明显:黄浦区为35.35张,静安区为19.04张,徐汇区为18.53张,而浦东、松江、宝山、奉贤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医疗资源布局与人口分布尚不匹配。
“尽管全市医疗资源总体供给充足,但区域资源配置仍不均衡。”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徐建光询问,“本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医疗资源区域间合理布局?”
市卫健委主任闻大翔应询:近年来,本市持续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宏观层面强化规划引领,中观层面完善制度与功能,微观层面注重精细化管理。比如在“5+3+1”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新建多家市级医院郊区分院。全部建成后,郊区市级医院床位占比将达52%,超过中心城区。
闻大翔坦言,在区域平衡方面还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总量需控制。千人口实际开放床位7.82张,已超7.5张规划目标,需防范规模过度扩张风险。二是结构待优化。老年护理、康复及精神心理服务资源仍显不足。三是协同机制不畅中金策略,医联体内部存在目标不一致、资源统筹难等问题,“虹吸”与“内卷”现象仍存在。
“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本市将从‘控区域、控院区、控床位’三方面实施精准调控。”闻大翔表示,一是控区域。根据各区每千人口床位现状建立区域分类调控机制,按照资源饱和区、严控增长区、适度增长区进行分类管理并动态跟踪;二是控院区。严格控制以一般治疗为主的公立医院新建项目;三是控床位。建立市区协同、增减联动的床位管理机制,鼓励资源饱和区的存量治疗床位向外迁移。“在严控总量与规模的同时,同步推进结构优化、短板补齐和功能强化,切实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与内涵提升。”闻大翔说。
区级医院如何摆脱“夹心层”困境
市人大调研发现,由于市级医院不断扩张,带来“虹吸效应”,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政策扶持下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分流了相当一部分患者,区级医院发展陷入“夹心层”困境。
“介于市级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区级医院,核心功能是什么?如何破解区级医院的发展困境?”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邬立群询问。
市卫健委介绍道,目前,上海有144家区级医院,承担了全市约24%的门急诊量和33%的住院量,是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撑。本市通过建立以区域医联体为主、专科医联体为补充的市区医院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市级医院对区级医院管理、技术和人才支撑。全市46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已有20家从二级甲等提升为三级乙等,部分区级医院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实现区级医院国家级专科零的突破。
闻大翔表示,下一步将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中金策略,推动区级医疗服务能力提档升级或转型:明确区级医院功能定位,立足区域居民健康需求与疾病分布特征,培育具有新技术、高品质的新质专科,探索“大专科小综合”的差异化特色发展路径。根据人口、床位、疾病谱等实际情况,为每个区制定个性化方案,因地制宜采用机构合并等方式,推动医疗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同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进一步向区级医院倾斜,并呼吁各区级政府给予更多支持。
如何让基层卫生人才安心扎根
“人”是医疗资源中最核心的要素,医卫人才的分布直接影响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何少华委员表示,当前本市在推动分级诊疗、引导患者有序下沉方面初见成效,但基层和郊区医疗机构能否“接得住”,关键要看是否拥有一支“引得来、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如何让这些人才安心扎根?
市人社局副局长费予清应询,以基层和远郊地区为重点,加强卫生人才引进与培养。同时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支持医联体上级医院医师在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培训学习。
具体而言,在优化岗位设置方面,对区级的医院以及社区卫生中心,均放宽高中级岗位的结构比例。在收入分配方面,对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绩效工资总额等,通过这样的政策鼓励医生、护士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站稳脚跟。
“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要到基层去滚一圈。”费予清表示,在职称评审方面,严格落实主治医师在职称晋升前下基层服务规定,“全市每个医生如果要从中级职称提升到高级职称,必须要有一年以上的基层医疗服务经历,这样就保证了基层医疗机构始终有活水在流。”
杨昕巍委员就“人才流失”询问,“我们是等着别人来投档、投简历,还是主动去寻找、招聘、挖掘人才?”
费予清应询说,为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我们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审、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同时建立了托底保障机制,即无论机构效益如何,医务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基础绩效均予以保障。
“从长远看,所有外部政策支持都只是辅助手段。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要想在人才吸引力上不逊于三级医院,关键在于事业发展平台的构建。”费予清表示,平台才是吸引人才的核心因素。随着医疗资源布局的优化调整,只要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功能定位不断增强,接诊量逐步提升,在整体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相信人才留住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
原标题:《上海人大专题询问:职称晋升前,所有医生都要在基层滚一圈》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海燕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